三线精神传久远 乡村振兴雁归来 - 贵州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六盘水:

三线精神传久远 乡村振兴雁归来

来源:贵州日报
2021-04-13 09:21

  原标题:六盘水:(引题)

  三线精神传久远 乡村振兴雁归来(主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近日,钟山区第四小学的教室里,一位白发老人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述他从辽宁省本溪市来到六盘水工作的经历,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白发老人名叫徐春刚,53年前,22岁的他满怀支援三线、建设三线的豪情,坐上前往贵州的火车,从此扎根在了六盘水。

  “那时水城处处荒无人烟,几乎每天都是阴雨天,我们在工地干活离不开雨衣、水鞋、破棉袄这三件‘宝’,晚上睡觉住的草席棚子是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徐春刚说,“条件虽然艰苦,但再苦再累,我们心里都没有啥怨言,个个都干劲十足,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正是有千万个徐春刚这样的年轻人,秉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把昔日荒山野岭中的六盘水旧矿区变身为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贵州工业新城。

  “三线”建设,不仅为六盘水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三线精神”,成为建设乌蒙的精神动力。

  王金涛出生在六枝特区,是一名“三线”子弟,年少时远赴北京读书,2004年硕士毕业后,到广东江门工作。凭借过硬的业务技术能力,他逐步晋升为公司高管,年薪达60万元。

  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全面吹响,王金涛动了返乡创业带动老乡脱贫的心思。反复在理想与现实中思考后,2016年,已过不惑之年的王金涛,毅然告别广东,回到了家乡六枝特区。在海拔1650米的高山上,创办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始养殖生态跑山土猪。

  旱季时,山上严重缺水,有时需要租用水车,一车水就要花费400元;为保障山顶工地用电,前前后后烧坏了20多台发电机;前往猪场的路面坑坑洼洼,拉建筑材料和玉米的重车只能用挖机推着往山上走;2017年冬天,由于保温措施不到位,仔猪冻死冻伤了三分之一……

  尽管困难重重,但王金涛和团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还是坚持下来。短短4年,公司就从2个人养殖20头母猪发展到员工138人,养殖5000头母猪,出栏土猪8万头的规模。2020年,公司实现产值超1亿元。如今,公司已在六枝特区3个乡(镇)15个村建有1600余亩养殖基地和养殖小区,成为贵州省最大的土猪养殖企业之一。

  “我的父亲是老‘三线’建设者,也是‘三线精神’的创造者,到我这一代则是‘三线精神’的继承者,遇到困难迎难而上才是‘三线’人的本色。”王金涛说。

  目前,六盘水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站在新的起点,如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也少不了“三线精神”的引领和带动。

  为破解乡村人才不足、农村后备干部资源匮乏的难题,近年来,六盘水通过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帮扶、留住用好本土人才等方式,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优质乡村人才,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六盘水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除了积蓄人才,还需要创新。如今的六盘水,在“三线精神”引领下,探索不同模式的组织创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不断组织和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创新战略,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乡土人才开展农村创新创业,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截至目前,六盘水共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50余名硕士研究生到农业农村相关产业和部门;组织10余名从事农业农村相关工作的高学历人才进行硕士、博士学历提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000余人;依托“万名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等活动,积极选派优秀年轻乡村人才到相关岗位培养锻炼,为六盘水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增添了活力、积蓄了动力。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