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莲:指尖技术守护民族艺术 - 贵州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袁春莲:指尖技术守护民族艺术

来源:中工网
2021-11-04 16:01

  头戴瓦片帽,身穿彝族传统服饰,指尖上的银针在丝绸上不停地翻转飞舞,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的加工厂房内,袁春莲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刺绣作品。

  今年37岁的袁春莲是一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镂空绣传承人。袁春莲从小就师从母亲学习挑花技艺,十几岁时,就开始义务辅导村里村外的彝族姐妹学习挑花技艺。

  “因为我很喜欢彝族刺绣,喜欢自己钻研,所以我在十二、十三岁时就已经可以自己绣一些挑花的成品了。”袁春莲说。

  十几年前,刺绣并不能成为一门养活自己的手艺,所以在2003年袁春莲高中毕业以后,由于家庭原因,她未能继续完成学业,她便选择外出务工,但她外出务工选择的工作依然是跟服装有关的行业。“我都是在一些绣花厂之类的地方工作,想着不仅能赚钱,还能增进自己刺绣的手艺。”

  袁春莲深知,打工不是长久之计。2007年,那一年她的家乡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有支持政策,她萌生了想要返乡创业的想法,但让她坚定返乡创业这个想法的是她相识多年的爱人柳胜。

  柳胜与袁春莲是同乡,从小相识,且柳胜是彝族刺绣传承人、贵州省工艺大师。柳胜以前会到各处去演出,那时演出制作的服装都是袁春莲自己制作的。“你们的衣服好漂亮,请问你们是在哪里买的?我们也想要购买这种的服装。”袁春莲说,每次去演出,总会有人来询问服装在哪里买的。

  “既然有这么多人喜欢,那是不是可以制作成成品来销售呢?”有了想法,就要实施,所以在2007年,袁春莲和丈夫柳胜以及家里人开了一间手工小作坊,专门来制作彝族服饰。

  时间就在穿针引线中悄然飞逝。2012年,袁春莲与丈夫正式创办了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制作销售各种民族服装、织锦、刺绣、雕刻、剪纸、灯笼等彝族传统物件。

  虽然成立了公司,但袁春莲一直保持着一颗匠心,一直在钻研自己的刺绣手艺。她的代表作《犀牛望月》,这幅作品采用的是袁春莲最擅长的彝族镂空绣技艺,用了72种彝族传统绣法技艺,工序十分繁复,耗时3年多才完成作品的制作。

  “中间绣的石榴代表的是多子多孙,绣在旁边的凤凰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谈到这幅作品,袁春莲说,这是她目前最满意的作品。此外,在2017年第二届“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妥乐论坛”上,她设计制作的《小桥流水人家》双面绣摆件,被盘州市作为“伴手礼”赠送给中外嘉宾。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袁春莲在绽放自己的同时,她也在积极发扬传、帮、带的精神,通过不断完善“培训+公司+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免费组织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560余人,带动了120余名农村妇女。她还组织开展了彝族挑花大赛、彝族服饰展等一系列活动,借着脱贫攻坚的东风,依托“锦绣计划”的实施,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团结更多“绣娘”,打造本土品牌和特色手工艺精品,以“小产业”谋求“大发展”,“绣”出广大彝族姐妹的锦绣天地和富裕前程。

  袁春莲以其精湛技艺得到了各界广泛赞誉,她曾荣获“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贵州省手工刺绣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2021年贵州省第二届“黔绣工匠”等荣誉称号。荣誉不是终点,继续前进才是方向。“我会继续发扬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技艺,努力让自己成为这道路上的一道光,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旗帜。”袁春莲说。(张蔓莉)

责任编辑:柳阳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