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威:用科技“筑”造城市幸福空间 - 贵州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龙海威:用科技“筑”造城市幸福空间

来源:中工网
2022-05-07 16:25

  日前,2021年度贵州省国资委系统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结果揭晓,中建四局贵州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城建分公司副总工程师龙海威获评2021年度贵州国资星青年。

  一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编技术标20余个,升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三年任职技术部业务经理,四年成为项目总工……1992年出生的龙海威在青春筑梦的路上,一次次突破自我。

  “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而我们做的,就是将一个个梦想照进生活、变成现实。”这是龙海威投身建设事业的初衷。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只要是他负责的技术工艺,他一定要在现场盯着,要求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施工。

  贵阳未来方舟G7组团项目是“未来方舟”的核心子项目之一,又名“方舟之心”,包含3栋超高层住宅综合体,其中3栋超高层塔楼是项目施工的关键,为保证下部商业综合体的大气空间及上部住宅的建筑功能,需在基础之上58米的位置进行高位悬空结构转换。一开始拿到设计图,作为项目总工的龙海威着实捏了一把汗。

  “转换层就是每栋楼‘最坚实的腰’,关系着建筑总高234米的大高个儿能不能立起来。”龙海威对转换层作了深入分析,外挑悬空出竖向结构的底部20m范围内无支撑结构,每栋外挑总重达700吨……

  “这个支撑架体太复杂,而且也不成熟,工人做不了!”“你的钢平台我从没听过见过,很有可能被压垮。”在技术方案讨论会上,当采用传统满堂高支模支撑架技术施工被否决后,对于龙海威提出“钢箱梁+转换钢平台+密集支撑架”组合模板支撑体系,大家觉得和他一样很年轻,纷纷提出了质疑。

  “可行!我们做了周密的模拟计算。”龙海威据理力争,为了验证方案可行,他先后找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及贵州省有关专家,反复与他们进行电话交流、网上研讨和现场论证,经过反复求证、验算,方案顺利通过。

  但更关键的是施工环节。方案通过了,施工过程中只要出现一点差错,结果会大相径庭。龙海威斩钉截铁地说:“现场实施我亲自把关。”

  说干就干,从钢平台安装、架体搭设到转换层复杂大梁内部结构施工,牢牢盯紧每个环节,龙海威把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改成了“现场办公”。

  工序分先后、定位要精准……龙海威常常拿着施工方案围着工人转,一遍又一遍进行交底。同时,他还通过优化转换层专用混凝土配合比、泵送点位置、浇筑路线等措施,为大梁和转换层的混凝土浇筑提供全方位保障。

  在龙海威的“精心照料”下,3栋转换层各自连续浇筑36个小时,总计浇筑混凝土约5000立方米,成功托起了“大高个儿”塔楼。

  在项目施工期间,龙海威和技术团队也一直在探索,希冀通过技术优化,缩短项目工期。

  “来时一片荒芜,走时万家灯火。”这是每一个工程人矢志不渝的追求。9年来,龙海威始终坚守在科技创新一线,他参与的工程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建集团科技示范工程奖;他参与的课题获得了国家级工法、贵州省科技奖、中建集团科技奖、贵州省工法,而他自己也被评选为贵州省建设工匠、中建四局工匠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技术骨干,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施工现场,龙海威都会和团队探索技术的创新、品质的提升和绿色的建造。为了加强和加快人才培养,2021年初,他牵头成立了“龙海威创新工作室”,经常给技术人员讲管理理念、技术要求,引导青年员工做好职业规划,让有能力的人从事关键技术工作,重点培养,激发青年员工的进取意识。

  面对未来,龙海威说,工匠精神就是要精益求精,阶段性的成就远远比不上继续提升自己,还要坚持做下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用科技的力量为今后的每一栋建筑保驾护航。(张蔓莉 李宇)

责任编辑:柳阳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