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大国工匠-正文
身边的大国工匠祁连素:“每一次敲击,就是与大山的对话”(图)
//www.workercn.cn2017-06-3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深山“掘金”25载,祁连素成了“大山的女儿”——

【身边的大国工匠】“每一次敲击,就是与大山的对话”

中工网记者 李丰

祁连素(右)和同事进行野外勘探。

  5月15日,贵州省地矿局一0五地质大队。一名戴着黑框眼镜的女职工,正抱着一摞资料准备下周的汇报。

  她叫祁连素,贵州省地矿局一0五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2014年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获得者。

  “每一次敲击,就是与大山的对话。”25年来,祁连素已经很熟悉这种交流语言。在深山中,她就像一个寻宝人,用脚步丈量山水,锁定各种矿产资源。

  始终未曾放弃

  父母都在贵州省地矿局一0五地质大队,祁连素对地质工作并不陌生。1991年,走出校园的祁连素进入105队,背上罗盘、放大镜和地质锤随队走进大山。那一年,她20岁。

  雨绵绵,山路上的黄泥裹满双脚,每走一步都困难。更艰苦的是,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正处在风口,一到夜里四壁都透着寒风。第一次出差的祁连素裹在被子里听着风声呼啸,睡不着。她第一次感受到冬天的难熬,也对地质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个项目持续了半年时间,春天一过,临时搭建的房屋又开始“受难”。活动板房用牛毛毡盖的屋顶,一遇大风就会被掀翻。有一次,突然下起冰雹来,祁连素和几个女同事的房子被掀去屋顶。鸽子蛋大小的冰雹噼噼啪啪砸到头顶上,祁连素和同事们只好紧抱着编录资料,躲到桌子底下。要知道,资料一旦进水,几个月的努力就白费了。

  在深山里,遇到马蜂、蜈蚣甚至毒蛇都是常事。“有时候,旁边就是悬崖峭壁;有时候,脚下就是深不见底的溶洞……”祁连素开始习惯顺手拿着一根探路的棍子。

  经过实战磨砺,祁连素的业务水平渐渐崭露头角。在一0五地质队队长李柱云的记忆中,“多次勘查工作,这个年轻人对原有地质资料都提出了新的认识。”这个时候,祁连素已经把地质找矿当作精神支柱,干劲十足,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几个月不回家是常事。

  上世纪90年代末,地质找矿处于低谷,任务少,项目缺,待遇低,有时甚至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许多人受不了,有的下海,有的辞职,有的转行,但祁连素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地质工作。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